11月26日下午,第九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闭幕式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浙江大学吴飞教授主持闭幕式,会议召集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作总结讲话。
主持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飞教授
会议召集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单波教授
单波教授首先介绍了会议主题“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主义与跨文化传播”的由来。跨文化传播研究者都能感觉到一个共同背景——全球化的负能量与日俱增,文化多元主义也随之延伸为文化割据主义,人类的跨文化传播也变得越来越脆弱。由此,不少学者提出,重新思考和完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十分必要。基于以上考虑,最终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题。本次会议共收到近两百篇论文投稿,经两次专家审稿,最后收录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72篇论文,涵盖一带一路10个沿线国家,其中会议发表论文64篇,会前会发表论文2篇,其他收录论文6篇。
学者们在为期两天的14场论坛中贡献了自己最新的成果,展开了充分的对话,以与会学者们的观点为基础,单波教授初步总结出《“一带一路”的跨文化主义共识》,主要包括六点内容:
共识1:多元文化主义必须以“交流”为中心加以修正和重构,才能作为“一带一路”的跨文化传播基础。
共识2:“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实践要从中国文化内部寻找族群间交流的智慧与方法,并与其它文化圈的交流智慧融通,才能拥有民心相通的可能性。
共识3:“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需要面向更多元、更地方、更细分的文化单元,认识理解的效度与限度,在语境化中丰富文化间的理解。
共识4:“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话语建构需要更多地呈现开放性、包容性、互补性,亦即超文化间的道德实践能力。
共识5:“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需要建构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平等权力的基本原则。
共识6:“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实践有可能创造文化互动与创新的人类新知。
单波教授表示,上述共识源于ICIC2017所有作品提供的智慧,这既是我们的初步结论,也是我们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崭新出发点。他希望此次会议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学术想象力,提供更多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跨文化传播从各文明体系、民族之间的交往需要出发,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跨文化对话、理解来认知、解构我们的经验和意义世界,需要坚持国家间和文化内部以及国家、文化之间的平等,将人类文明的历史视为一个互动的、创造性转型的跨文化过程。“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试图超越全球化局限,带着面向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寻求化解跨文化冲突,建构命运共同体的可行之道,它将给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想象空间和实践路径。
最后,单波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他们贡献思想和智慧,感谢他们为武汉大学的学生示范了做学问的精神。此次会议始终贯穿着学术热情,各位学者齐聚在一起便有了跨文化传播的可能。同时代表与会者感谢肖珺老师的会务团队、纪莉老师的翻译团队以及肖劲草老师的志愿者团队对会议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感谢九派新媒体有限公司的热情支持,把代表们带入“知音号”,让大家感受知音文化的魅力。
单波教授充满感情地表示,正如大家所听到的,“只要上了知音号就有相遇的可能”,也可以说,只要来到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就有遇到同道的可能,就有遇见跨文化智慧的可能。让我们相约2019,继续行走在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