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English Contact us
学术前沿
  首页 >>学术前沿>>研究成果

《跨文化虚拟共同体:连接、信任与认同》出版

发布者:跨文化传播学术网 发布时间:12/20/2016 10:47:09 AM    阅读:2951

 

内容简介

《跨文化虚拟共同体:连接、信任与认同》一书包含两个主要的理论框架:从“共同体”到“虚拟共同体”再到“跨文化虚拟共同体”的发展,以及基于连接、信任和认同三个维度的跨文化虚拟共同体的建立。研究案例选择了国内和国外两种视角,即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以及美国的华人离散族裔如何在新媒体社会运动中形成虚拟共同体两个个案进行分析。

 

共同体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滕尼斯明确定义为:“拥有共同事物的特质和相同身份与特点的感觉的群体关系。”滕尼斯定义的共同体是在血缘、感情、伦理为纽带的基础上自然成长的,它离不开地缘和“在场”,是根植于地方中的。而虚拟共同体是网络社会成员围绕自身需求塑造共同体的自然选择。从物质形态上,它将共同体“化实为虚”;从精神层面上,它提供了超越血缘和地缘的归属感。 

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虚拟共同体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其中,共同目标是共同体生成的前提,身份认同是共同体生成的基础, 归属感是共同体维系的纽带。跨文化传播强调在与他者之间形成主体间性的理想状态。在互动协商中,个体的身份通过表现和交换得以显现在群体和网络之中。共同体给予个体以归属感和内群体身份,被共同体排除在外的群体被标记为外群体归属于某一群体,与人分享意义与价值,也能够跨群体生存,通过跨群体身份来实现个人的价值、独特的创造和社会文化的融合。这种在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距离的变化、跨界的可能性、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对立,以及开放的文化系统,正是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条件。而虚拟共同体的构建跨越了地缘,共同体成员面临本土文化和共同体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因此,虚拟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亦是跨文化交往和传播的行动模式。 

接下来,本书从连接、信任和认同三个维度来探讨虚拟共同体的建立。 

连接是构建社会网络的前提,它具有强和弱、线上与线下并存、高度组织化和不稳定性等特征。信任则是团队内部成员进行互动、创新和任务达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虚拟共同体中信任的测量主要从任务和情感两维度入手,能力、信任倾向、角色合理性、任务依赖性和组织愿景等因素均会对跨文化虚拟共同体的信任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虚拟共同体中的认同建构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新兴的、替代性的文化身份认同的来源,数字新媒体作为新的文化制度和机构对于身份认同的影响是空前的。作为一种信息来源,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象征性材料,包括话语、形象、信仰、设想,而身份认同总是建立在这些材料之上,人们在此基础之上认知自我、他人和社会,并对行动产生影响;作为一种文化机构,数字技术重新组织人们的生活,改变、破除或重建新的社会仪式和秩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拟共同体。数字传播技术日益打破原有的时空限制,原有的意义共同体不断解构和重组,同时,更广泛的意义共同体也在不断拓展和建构,使个体 / 集体的身份认同发生了的明显的变化。 

基于连接、信任和认同这三种维度,跨文化传播与虚拟共同体能够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虚拟共同体是跨文化传播的主体,跨文化传播是虚拟共同体形成及显现的路径。共同体所必需的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在跨文化虚拟共同体中实现了互动的可能、意义的流动和价值观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跨文化虚拟共同体的形成与运行不仅仅囿于网络空间。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共享依然源自现实世界和原生血缘、地缘的经验。个体的身份认同不仅在网络空间中流动,同时也在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中彼此交汇。虚拟共同体的建立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现实世界已有的经验共享,也能够与传统意义的共同体进行互动性建构。 

 

作者简介

肖珺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 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 首届“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跨文化传播创 新研究团队”带头人、中国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 务理事、湖北网络文化协会网络新闻评议会秘书 长.主要从事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网络传播与社会 发展研究,代表作包括:<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的 理论脉络》、《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解读、进展与趋 势》、《认同危机:基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网络跨文 化传播研究》、《 L‘image de la Chine sur les sites d‘information frangais: Sources, prejudice mediatique et image du pays》(法语)、《Online Discussion of Sharon Stone‘s Comment on China Earthquak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Media Events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英语)等,已独立主 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省市级 课题多项。

 

目录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中的虚拟共同体/001

  一 虚拟共同体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主体与路径/001

  二 虚拟共同体的形成/004

  三 跨文化虚拟学习共同体/006

  四 离散族裔虚拟共同体/012

  五 本书脉络与概要/014

第二章 虚拟共同体的连接、信任与认同/016

  一 基于连接的虚拟共同体/016

  二 虚拟共同体的信任形成与维系/018

  三 虚拟共同体中的认同建构/020

第三章 少数民族数字原住民的数字化连接/028

  一 数字原住民的网络连接/029

  二 少数民族数字原住民的连接行为/032

  三 连接与公民社会的讨论缺席/053

第四章 跨文化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信任/075

  一 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成员参与/076

  二 跨文化虚拟学习团队的信任形成与维系/086

  三 信任、互动及跨文化虚拟共同体效果间的联系/097

第五章 离散族裔的跨文化身份认同/104

  一 美国华人共同体及其身份认同的变迁/104

  二 新媒体社会运动中的认同建构:合法、抗拒与规划/118

  三 离散华人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建构/129

第六章 跨文化虚拟共同体的维度及关系/168

  一 连接与信任/168

  二 认同/170

  三 技术与共同体/172

参考文献/174

后 记/191

电话传真:86-27-6875.4227;Email:media.whu@gmail.com
跨文化传播学术网 2010 版权所有 | 友情链接:APP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