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English Contact us
ICIC2017(十四):“一带一路”与中亚文化传播(新疆大学专场)
  首页 >>搜索结果

ICIC2017(十四):“一带一路”与中亚文化传播(新疆大学专场)

发布者:跨文化传播学术网 发布时间:12/12/2017 10:31:47 PM    阅读:3045

 11月25日至26日,第九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主义与跨文化传播”。第十三场报告为新疆大学专场,主题为“‘一带一路’与中亚文化传播”,来自新疆大学的韩强教授、王琴琴副教授、帕哈尔丁教授、张允教授、罗小东教授、尼加提讲师和金玉萍教授等七位学者作了论文报告。

 
 
主持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明教授

点评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郭建斌教授 
 
 
韩强 | 中国哈萨克语媒体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
 
韩强专注于新疆本体媒体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领域。此次会议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主题为“中国哈萨克语媒体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
 
韩强首先介绍了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际传播的战略意义。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比邻而居,在经济和文化上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相比西方媒体对哈萨克斯坦民众的影响力,新疆媒体对哈萨克斯坦的传播起步较晚,目前的影响力也有待观察。
 
基于此背景,韩强系统整理了新疆媒体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现状,并对中哈边境受众媒介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哈萨克斯坦,老一辈新疆移民中仍有超过92%的人保留了看新疆新闻媒体的习惯,超过50%的原住民会坚持看新疆新闻媒体,而年轻人则更喜欢观看欧美国家电视、电影,很少接触新疆新闻媒体。自2014年以后,新疆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媒介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影响力仅次于俄罗斯和土耳其媒体,已与欧美媒体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王琴琴 | 跨文化传播与新疆形象的媒介建构
 
王琴琴主要研究方向是传播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文化传播与广告学。她在论文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新疆形象的媒介建构的现状、不足与发展方向。
 
王琴琴首先指出,当前新疆形象的媒介建构主要存在四个问题:其一,内容同质化,主体单一;其二,宏大叙事,见物不见人;其三,政府意志主导,宣教意味浓厚;其四,传播形式和方式僵化,传播效果差。
 
针对这种现状,王琴琴基于电视专题片《还看今朝·新疆篇》的内容分析,提出了四点相应的微观策略和措施:其一,内容上精心选材,吸引受众关注;其二,贴近上做足功夫,建立国际联系;其三,讲述烟火味新疆故事,打动受众心灵;其四,运用融媒体传播方式,扩大媒体影响覆盖。
 
在结论部分,王琴琴从宏观上提出了新疆形象的媒介建构的四条路径:第一,积极建立“共同的意义空间”;第二,在与他者的对话与合作中加强传播;第三,用国际表达讲好新疆故事;第四,积极采用电视、视频及新媒体等途径传播。
 
 
帕哈尔丁 | 中国受众获取中亚国家信息的渠道探析
 
帕哈尔丁的研究兴趣在于跨文化传播和民族新闻事业研究。他的报告聚焦于中国受众如何获取中亚国家信息这一问题,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三个传播类型出发对中国受众获取中亚国家信息的渠道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帕哈尔丁强调,大众传播仍然是中国受众获取中亚国家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除我国各类媒体给受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中亚国家信息之外,中亚国家也开始针对中国受众进行汉语媒体的建设。各中亚国家驻华大使馆专门设有中文网站,部分大使馆还设有专门的中文微信公众平台。
 
在论文的结论部分,帕哈尔丁指出了目前中亚信息渠道的不足,其一,各类信息渠道提供的信息不全面;其二,各类频道提供的信息量较小。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主流媒体应发挥好引导作用,扩大信息量和信息涉及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各类信息渠道的内容,帮助受众更全面地了解中亚国家。
 
 
张允 |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蒙元时期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驿站传播模式
 
张允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媒介经营和传播效果研究。她的报告采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蒙元时期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驿站传播模式作了详尽的分析。
 
在张允看来,驿站是一种嵌入日常生活的传播场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在驿站中都有生动体现。蒙元时期建立的驿站系统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作为西部重要统辖区,天山南北和中亚地区以驿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借鉴意义。她认为,以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驿站的信息传播模式可以从整体和个体互动、规则与资源整合、时间和空间集合三方面来作深入探究。
 

罗小东 | 论中亚反恐传播指针:国家正义性传播——以中国新疆为例
 
罗小东主要专注于遏制恐怖主义思想传播的效果。他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论中亚反恐传播指针:国家正义性传播——以中国新疆为例”。
 
罗小东指出恐怖主义思想的传播是恐怖主义活动的始作俑者,中亚各国的反恐任务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打击现实发生的恐怖主义活动;二是打击恐怖主义思想传播。而罗小东这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遏制恐怖主义思想的传播。
 
他展示了国家感召力概念,即国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历史表明,国家的安危与存亡对人们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并把这一感召力定义为国家感召力。国家感召力不仅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护国情怀,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建国情怀。
 
此外,罗小东认为国家正义性是国家感召力的前提。他引用罗尔斯的话:“任何不公正的社会制度,都无法确保社会生活秩序的‘长治久安’”,由此说明国家正义不仅是国家创建的理由,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的第一目标。如果国家失去了正义性,便丧失了存在的理由,丧失了国家感召力,从而丧失了社会稳定的基石。
 
最后,罗小东提出,中亚各国的反恐传播应该对应于恐怖主义思想中关于诋毁中亚的领土、宗教和民族三个层面来展开。


尼加提 | 天山网对中亚国家传播的特点探析
 
尼加提主要研究的是媒介的传播特点,此次会议,他探析了“天山网对中亚国家的传播特点”。
 
首先,尼加提介绍了天山网在新疆、中亚地区的重要地位。他说,天山网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的网络新闻媒体,以多语种进行传播,辐射中亚地区受众,成了中亚国家受众了解中国与新疆、开展经贸合作、促进人员往来的重要网络平台。
 
其次,尼加提指出,新疆面向中亚国家的传播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的。新疆各民族与中亚五国的部分民族在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基本相同,这形成了新疆媒体对中亚国家传播的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互联网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介,新疆对外传播也开始重视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进行传播。与此同时,尼加提提出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等移动新媒介正在逐渐成为新疆对外传播的重要传播渠道。
 

金玉萍 |  “民心相通”与跨界民族文化传播路径的思考
 
金玉萍主要关注新疆内部的受众的媒介接触、使用行为等研究。金玉萍认为,尽管跨民族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如今已陆续被国内的学者注意到,但在整体的研究环境下,跨民族的文化传播因其特殊性仍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此次她以哈萨克斯坦跨境文化传播为例,深入思考“民心相通”与跨界民族文化传播路径的关系。
 
金玉萍指出,从对文化理解的角度来看,拓展对跨文化传播方式的思考维度有一定的必要性,例如提高对民间交往行为的关注;其次,要考虑国家政治力量和民族文化力量的博弈,打造跨界民族对自己所在国的文化凝聚力,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正向积极的作用才能得到更突出的发挥。

电话传真:86-27-6875.4227;Email:media.whu@gmail.com
跨文化传播学术网 2010 版权所有 | 友情链接:APP开发